1375年,刘伯温之子穿着一身重孝来到殿上,朱元璋的心呼地一沉,猛一拍大腿,大喊道:“坏了,朕的刘伯温殁了。”朱元璋感觉很奇怪,心想:刘伯温离京时不过是小病,这才短短几个月,怎么突然就走了呢?此时,刘伯温之子小心翼翼地说道:家父疑心吃了麻太医的药......
如果是这样的话,朱元璋就感觉更奇怪了,麻太医和刘伯温无冤无仇,麻太医为什么要加害他?而且时间相差几个月,完全对不上,没有理由啊。数月前,自从丞相胡惟庸污蔑刘伯温“以龙脉为坟田”后,刘伯温被朱元璋打入大牢,差点被问斩,所幸被国丈救起。可胡惟庸仍不罢休,刘伯温一天不除,对他来说就是一种威胁。哪怕他已经解甲归田,但说不好皇上哪天改变主意,又把刘伯温请回来。那么如何封住刘伯温的嘴呢?突然,有人建议道:刘伯温病了,正在吃药,如果往药里下毒,将是天赐良机。
展开剩余72%可是,胡惟庸刚跟刘伯温结下梁子,如果这个时候让他暴毙,自己明显逃不了干系。可对方的一条计策,让他茅塞顿开:慢性药。说干就干,胡惟庸心中很快有了合适的人选:麻奉工。此时的麻奉工为太医丞,官为六品。三年前,麻奉工由于倒卖几位贵重药品,差点丢了官差。后来,他找到胡惟庸摆平了这事,心中一直感激涕零。
胡惟庸找到麻奉工后,假装同情道:你的官位太低了,我帮你升到四品,当太医令,你看如何?这给麻奉工乐坏了,差点跪下来喊爹。可是,他高兴得太早,没想到胡惟庸的背后目的。胡惟庸四下看了看,确认没人后,小声说道:有没有一种药方,服用之后不会立即奏效,几个月之后才有效果呢?
话音刚落,吓得麻奉工连连后退。作为太医,救死扶伤是自己的职业道德,怎么能做这种昧良心的事情呢?胡惟庸并不着急,凑近后悄悄地说道:“这是皇上密旨,想致一个人于死地。放心,你不仅不会受到牵连,还会得到皇上重赏。”麻奉工将信将疑地看着胡惟庸,但职业的本能告诉他,不能做这种见不得天的事情。可胡惟庸却不罢休,继续恐吓道:“你想抗旨么?到时你别后悔,别说我没救你。”说罢就假装往外走。麻奉工的内心发生着激烈的冲突:如果做,就违背了从医的道德底线;如果不做,就违抗了圣旨,得罪了丞相,就会惹祸上身。
纠结的麻奉工只好请丞相留步,小心翼翼地问:这个人到底是谁?居然让皇上和丞相如此痛恨。麻奉工怀着侥幸的心想:或许真是个坏人呢。只见胡惟庸一字一顿地说道:犯上忤逆的乱臣贼子,刘——伯——温!麻奉工听完后,吓得一抖,前几天刘伯温差点被皇上杀头,整个京城都知道这事。
胡惟庸又补了一句:要不是国丈当时半路杀出,刘伯温已经被皇上杀了,现在你终于知道皇上的良心用苦了吧。麻奉工不敢再推辞,只好战战兢兢地接下来了这门差事。这场可怕的下毒阴谋,朱元璋却一直蒙在鼓里。当初,刘伯温被国丈救了,其实是解开了朱元璋的心结,这正是朱元璋最想要的结果。
只是,他没想到,他一向宽恕的丞相,却干出这样的坏事。要知道,刘伯温是明朝的开国元勋,是朱元璋的“吾之子房”。甚至在民间,流传着这样一句美谈:三分天下诸葛亮,一统江山刘伯温;前朝军师诸葛亮,后朝军师刘伯温。只可惜,如此忠诚,却为奸臣所害,为国之损失也。对此,你怎么看呢?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。
发布于:天津市